什么是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建筑是如何抗震呢?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越高。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通过地震仪记录的震波最大振幅来确定的。由于仪器性能和中距离不同,记录到的振幅也不同,所以必须要以标准地震仪和标准震中距的记录为准。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建筑是如何抗震的呢?
不管地震震级还是地震烈度都是对地震大小的描述,真正的地震破坏除了地震大小,还与地面的房屋、公共设施等的抗震性能以及有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如海啸、山体滑坡等)有着较大的关系,而直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由于地震引起房屋损伤或倒塌造成的,建筑房屋的抗震性能是关系到人在地震灾害中所受伤害的一个重要性指标,同样的地震大小,通常农村自建房的损伤破坏就会远大于经过正规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我国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我单位专注于为客户提供货架检测,钢结构焊缝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广告牌检测,轨道交通紧固件检测,移动产品类检测,钢结构厂房的在线监测等各种结构检测监测专业技术服务,服务对象涉及医院,能源,机械,航空,食品及教育科研领域。
我单位成立于2000年,扎根于长三角,服务于全国,设立了南京、苏州、武汉、南昌、西安、天津等分公司,借助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法,协助客户解决生产,贸易,研发等多个环节的技术问题。为广大客户提供一站式咨询、检测服务。